深度工作
前言
> 深度工作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 得到很长的、连续的、不受人打扰的时间
> 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 浮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需要深度
>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
> 我之所以能将工作压缩到如此短的时间内,是因为我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竭力精简生活中浮浅的内容,同时确保充分利用由此节省的时间。我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精心挑选的深度工作展开,确实无法避免的浮浅活动则拆分成小块,在日程的间隙完成。每天三四个小时,每周五天没有任何打扰、精心安排的专注工作,带来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产出
> 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第一部分 理论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 “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换言之,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
> 我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而且我认为可以推广借鉴: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
> 如果你想成为领域中的翘楚,掌握相关技能是必需的,但并不够。之后你必须将潜能转化成人们珍视的实在成果
> 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 刻意练习到底有哪些要求。其核心要素通常如下:( 1)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2)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
> 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 最优秀的学生能够理解专注度在产出方面起到的作用,因此会极度专注,从而大幅减少考试准备或撰写论文所需的时间,同时也不降低成果的质量
> 转换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通常很差而且残留量越大,表现越糟糕。”注意力残留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专注度公式的真实性,因此这种未完成任务之间的转换带来的注意力残留对你的表现十分有害
>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 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
> 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 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换言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 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 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
> 工匠由此可以远离自主个人主义带来的虚无主义,为秩序井然的世界带来意义。与此同时,这种意义似乎比在过去的时代里更安全
> 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或许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样陈旧,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 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 车轮并不高贵,但是制作木车轮则可以高贵。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工作。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 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第二部分 准则
工作要深入
>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
>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
>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 我所做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无人干扰的高度专注
> 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这种清晰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而这些浮浅关注点恰恰是那些在工作世界中价值定位复杂化之人的梦魇
> 如果我的生活中能安排出很多较长的、连续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块,我就可以写作小说。但是如果这些时间块支离破碎,我的小说作品产量就会大幅下降
>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的话,你可以每周 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的,如果按年划分,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
> 人们对于那些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经常忽略的是,他们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
> 等待灵感来袭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计划。事实上,我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或许就是,任何做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
>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 卡罗和达尔文这类伟大的思想家养成习惯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他们工作的成功依赖于不断进入深度状态的能力——如果不将大脑开发到极限就不可能获得普利策奖或是孕育出宏大的理论。他们的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 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不应草率了事。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 在深度工作的世界里是一种有趣但却有效的策略:要有大手笔。这个理念很简单: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 如果你想要赢得注意力的战争,不要对那些从信息大杂烩中找到的琐碎分心之事说‘不’;而是要对那些激发出你无尽渴望的事情说‘是’,让这些能激发无尽渴望的事情挤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 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虽然听来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
> 只有彻底放下,直到第二天开始之前不再工作,才能说服你的大脑充分放松,开始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一天做好准备。换一种说法,晚间挤出一点时间工作可能会降低你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工作时,努力工作。完成时,就放松下来
拥抱无聊
>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 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
> 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务。他们无法维持一个关于工作的记忆。他们的注意力是长期分散的
> 他们业已养成的习惯使他们不能像激光一样专注。他们是无关事务的牺牲品。他们就是不能将任务持续下去
>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 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纳斯研究所里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 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 使你从理智因不断分心而受损、不懂专注,转变成为真正能像激光一样专注
>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是正如我所说的,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考虑到这个现实,这个策略就是帮助你重新编排大脑
> 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一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 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
远离社交媒体
> 认识到我们目前注意力被分散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并接受现实
> 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 生活中,我遇到的很多交流都不是令人受益,而是使人贫乏
> 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 所有的活动无论重要与否,都会消耗你相同的时间和注意力。致力于低影响力的活动,就等同于挪用了本可用在高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这是一个零和博弈
你怎么知道哪些因素属于重要的?很多时候,事前无法区分事情的重要程度
> 放弃使用一款网络工具的逻辑是放弃它所能带来的小益处,转而致力于你已经知道的可能带来更大益处的活动
你在决定哪些工具占用自己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也应该谨慎
要像个守财奴一样珍视自己的注意力与时间
> 在所有可以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的网络工具中,利用不当的社交媒体对深度工作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服务断断续续地在不可预知的时间推送一些私人信息——使其有很高的致瘾性,因此会严重妨害你按计划行事和专注行动的能力
抖音成瘾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别以为抖音是免费的,其实你付出的是比钱更重要的个人增值机会
除非你能在抖音上获取到更多
被收割的注意力,也在断送你的潜勇
网络应用本身无对错,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从中抽离。 因为你要对抗的是最优秀的产品经理, 而他们设计这款产品针对的是人性, 要抵御基因中的人性,太难了
> 社交媒体阴险的一面是,这些从我们的注意力上面谋利的公司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巧妙的市场颠覆:它们让我们的文化相信如果不用它们的产品,就有可能落伍
> 你“点赞”我更新的状态,我也会“点赞”你的。这种协议给每个人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象
刷存在感,给自己虚拟的重要性体验,并成瘾
把工作当成一天的主体,意味着抹掉了其他可能性,既然其他时间只是无关紧要的前奏和尾声,就让这些时间在无聊的事情中度过吧。 工作之外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是属于自己的。应该更加珍惜,并用于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 使用精心雕琢的标题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辅以数学算法的打磨,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
今日头条,觉得很low,但有效 在算法和大数据分析面前,普通人无法应对 你以为自己有自主权,其实只是任凭算法收割注意力的流量客体罢了
> 你可能会担心消遣做得这么有条理会有损消遣的目的,因为许多人相信消遣就是要没有任何计划,没有责任。安排得一板一眼的晚上是否会让你在第二天工作的时候感到困乏,无法焕然一新
消遣等同于放纵?
> 如果在你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
> 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
抱怨自己为生存就已经很艰难的人,应该深刻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足够努力认真地生活
摒弃浮浅
> 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个人都只有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更加尊重时间。人会变得珍惜时间,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们不会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如果拥有的时间变少,你就会更聪明地利用时间
人性如此的犯贱,所谓的deadline激发潜能就是这么来的
> 如果你不仅仅终止浮浅工作,并且把从中夺回的时间投入到更多的深度工作中,你的事业将不仅能正常开展,而且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 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浮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试图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
深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难以一直持续。中间需要一些浮浅的工作用于调剂
> 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
敢不敢细化地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开销?
> 约瑟夫的批评是源于他对日程表的误解,他认为日程表就是强迫一个人严格按计划行事。然而我所说的日程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强调谋划周到。在一天里时常拿出一点时间来询问自己“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最有道理”,是一个很简单的习惯。这是一个让你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而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答案保持不折不挠的忠贞
日程表不是给自己设定限制,不是紧箍咒,如果用这种心态,很容易因为完不成任务而弃用? 日程表应该是可灵活调整的 是对当下时间最好的使用
> 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日程都是由内在驱动和外在要求这两股力量决定的,所以开始的时候你对这个主意有所抵触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你想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那就必须打破这种疑虑
> 遵循时间上限的技巧中有一点在于为学术生活中的浮浅行为设立严格的配额
less is more 也适用于深度工作. 时间配额越少,专注度越高
> 我对个人时间的管理也极为负责。因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无法容忍重要的截止日期慢慢压迫着我,也不能容忍因为没有花时间制作一份精巧的计划,而在小事上浪费一个上午。固定日程生产力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工作日上,使我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如果没有随时可能砍下的剑刃,我可能会有更多的懒惰习惯
> 使收件人相信邮件值得一读是发件人的责任。如果你的邮件不够有说服力并且不能充分降低教授回复邮件所需的精力,那么你就得不到回复
过滤低质量的内容 不要让其他人来干扰自己? 所有的内容都导向个人邮箱? 其他渠道不予回复 避免干扰
结论
> 我无时无刻不严格地敦促自己着力于有意义的任务。在搭地铁的路上,在铲雪的时候,我会处理文章校样。周末当我儿子小睡时,我就绕着院子踱步思索。当遇到交通阻塞时,我就开始有条理地解决那些困扰着我的问题
是否会降低了生活的趣味? 可如果浑浑噩噩混日子,生活就会有趣? 避免极端. 工作时深度沉浸, 休息是尽情享受。 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工作的趣味性大于休息